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大明第一国舅 > 第645章 心机(第2页)

第645章 心机(第2页)

消息传到凤阳,马祖怒极反笑。他当即修书一封,命马寻快马送往京城,直呈太子。

信中写道:“昔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犹不退缩。今吾辈不过取一救命之粮,何至于遭此攻讦?彼等口中‘祖制’,可是能让饿殍遍野的祖制?所谓‘正气’,可是眼睁睁看孩童易子而食的正气?若此即读书人之良心,则宁做无知农夫,不愿为斯文败类!”

朱标览信泣下,召集群臣于文华殿,当众宣读此信,厉声质问:“尔等读圣贤书,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有粮可救人命,尔等却以虚妄之论阻之,是何居心?自即日起,凡阻挠种粮者,不论官阶,一律革职查办!敢毁苗焚种者,按谋逆论处!”

圣谕既出,风波渐息。各地新粮种植全面铺开,十年间遍及南北。北方高原种马铃薯以养军马,西南山区栽甘薯以代主粮,黄河沿岸玉米成片,金浪翻滚。军粮储备翻倍,边关戍卒终年不断荤腥,战斗力大增。永乐十五年,明军北征蒙古,深入漠北三千余里,士兵背囊中皆装玉米炒面,轻便耐饥,一举击溃鞑靼主力,史称“炒面之战”。

而马祖始终未曾再入仕途。他晚年双目渐花,仍坚持口述农书,由儿子马寻执笔整理。他又创“轮作三法”:稻?薯轮种以防地力枯竭,玉米与豆类间作以固氮增肥,土豆与麦茬套种以争时节。这些方法被编入《农桑辑要》,成为大明农政根本典籍。

常婉于七十岁寿辰那日无疾而终。临终前握着丈夫的手说:“我守了你一辈子,也为你骄傲了一辈子。若有来生,我还嫁你这个傻人。”马祖抚尸痛哭,三日不食。

三年后,马祖病重。临终前,他命家人将自己平日所穿粗布衣裳洗净晾干,又取出朱元璋所赐鎏金佩刀,轻轻放在枕边。他对围在榻前的子孙说:“我死后,不必厚葬。坟头不要碑,只要种一棵玉米、一株甘薯、一垄土豆。每年熟时,摘些放在墓前,我就知道,天下还有人饿着没有。”

话音落下,窗外雷声隐隐,春雨骤降。

次日凌晨,马祖安详离世,享年七十九岁。

举国哀悼。朱棣??此时已继位为帝??亲撰祭文,率百官遥祭。诏令全国府县设立“种德祠”,春秋两祭,供奉马祖与殉难船员牌位。南京国子监将其画像悬于先贤堂,与诸葛亮、范仲淹并列。民间更流传歌谣:“玉米黄,红薯香,吃得饱,谢马郎。不怕官,不怕狼,只要仓里有粗粮。”

多年以后,一个夏日午后,几位孩童在凤阳马祖墓前嬉戏。其中一人掰开一根煮熟的玉米,香气四溢。同伴问他:“你知道这玉米怎么来的吗?”

那孩子骄傲地说:“当然知道!是我太爷爷那一辈,有个叫马祖的老头,坐着大船,跨过十万八千里海,从神仙岛上拿回来的!他说,只要中国人能吃饱,他就值了。”

风吹过田野,玉米叶沙沙作响,仿佛回应着百年前那位老人最后的低语。

值了。

真值了。

岁月流转,大明兴衰更替。万历年间,番薯已成闽广百姓主粮;崇祯朝虽逢大旱,然因山地广植马铃薯,未酿成大规模民变;清军入关后,顺治帝下令继续推广“三宝粮”,称“前明马公遗惠,实养我满洲百万兵民”。

直至民国,西南边陲仍有村落保留“三月三种德节”习俗,家家蒸红薯、煮玉米、炖土豆,祭拜东方,口念:“谢马公,赐饱饭,子孙不忘这一餐。”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科学家在整理古籍时发现《农政新书》残卷,惊叹于其中记载的轮作制度与土壤改良法竟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高度契合。1978年,安徽小岗村农民秘密包产到户,第一年丰收,村民宰猪杀鸡,特地蒸了一锅红瓤甘薯,端到村口一块旧碑前祭奠??碑上依稀可见“镇国公马祖取种归仁”八字。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唯有土地记得。

那一粒穿越风暴与死亡带回的种子,早已深埋华夏血脉,化作亿万饭碗中的热气腾腾,化作母亲哄孩儿吃饭时的一句寻常话:“快吃,这可是老祖宗拼了命换来的好东西。”

而在浩瀚太平洋的某处,归仁堡遗址早已淹没于海浪之下。唯有每当月圆之夜,当地渔民偶见海底微光闪烁,传说那是当年沉没宝船上的铜灯仍在燃烧,照亮通往故乡的航路。

一如那个站在船头、望尽天涯的男人,从未真正归来,也从未真正离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