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昭亲自撰写了第一篇铭文:
>“吾辈所护,非仅为太平,更为那些未曾被听见的呜咽,未曾被握住的手,未曾说出口的‘我在’。
>光非驱暗之刃,而是照见阴影的温柔。
>若有一天你也感到孤独,请记住??
>有人正在某个角落,为你轻轻哼唱摇篮曲。”
工程启动当日,笑音寺传来消息:孩子们的小曲变了调,歌词清晰可辨:
>“阿娘走远不回头,
>小儿坟前春草稠。
>忽闻村口笛声起,
>原是故人踏月游。”
与此同时,东海渔民在浅滩发现数百具漂回的尸体,皆面色安详,手中紧握贝壳,壳内刻着亲人名字。北境牧民报告,祖先幻象不再召唤族人赴死,反而在梦中叮嘱:“好好活着,替我们看看春天。”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寒渊城。
那座曾因瘟疫失声的城市,一夜之间,万人齐声高歌。他们唱的不是赞歌,也不是挽歌,而是一首极其简单的童谣??据说是三百年前某位母亲哄睡病儿时编的。歌声穿透城墙,惊起飞鸟无数。
陆昭站在城楼上听着,忽然觉得胸口一阵温热。低头看去,忆莲种子竟悄然绽放,一朵金色莲花浮于空中,花瓣一片片打开,每一片都映出一张脸:母亲、裴镇、阿檀、云漪、苏篱、林知雪、陈砚……还有无数陌生男女老幼,他们笑着,流泪着,挥手告别。
花蕊中央,浮现出一行字:
**“你不必拯救所有人,只要始终愿意倾听。”**
三年后。
乌龙山脚下建起第一座记忆祠堂,名为“听尘堂”。每日清晨,都有人前来留下信物:一支旧笔、一双绣鞋、一把断剑、一封信笺……祠堂深处,百株忆莲静静开放,每当有人诉说往事,花朵便会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
陆昭已不再常驻心灯塔。他带着林知雪行走天下,名为巡光,实为寻忆。他们走过废弃驿站,帮老兵找回遗失的军牌;穿越黄沙古道,为失踪商队立碑题名;甚至潜入幽冥裂隙,将那些连鬼差都忽略的孤魂,一一唤回人间。
有人说他成了圣者,也有人说他只是个爱管闲事的老头。
只有林知雪知道,每个深夜,他仍会独自爬上山顶,吹奏那首摇篮曲。笛声飘渺,像是在安抚过去的自己,又像是在告诉未来:
哪怕世界再大,悲伤再多,
总有人愿意停下脚步,
说一句:“我在这里,我听见了。”
某年冬至,大雪封山。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蹒跚来到听尘堂,怀里抱着一只破旧布偶。她颤抖着将它放在供桌上,低声说:“这是我儿子的。他六岁那年饿死了,没人记得他叫什么……可我一直记得,他最爱听我唱歌。”
话音落下,供桌上的忆莲忽然齐齐绽放,金光弥漫整个祠堂。
门外,一个穿着粗麻衣的少年静静伫立,手中捧着油纸包,脸上带着熟悉的微笑。
他知道,这一世,轮到他来守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