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魏晋不服周 > 第204章 不装了(第2页)

第204章 不装了(第2页)

消息传回,阿禾下令将名单刻入新一批青铜板,命名为“血碑系列”,誓要巡行全国,直至每一处军营都立起一块。

四月初八,浴佛节。长安城内忽现奇景:一群孩童手持竹片,在朱雀门附近地面密密麻麻写字。走近一看,竟是《人身保护令》全文。原来是一名太学生暗中组织“地书社”,趁夜洒水于青石,以竹代笔,天明即干,不留痕迹,却让更多人记住了“无诏不得拘民”六字。

宫中天子览报,久久不语。次日召见礼部尚书:“朕记得,《宪章》原本确有‘民告官不罪’条款?”

尚书汗流浃背:“此……此乃前朝旧制,后经礼臣修订,以为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天子冷笑,“如今百姓在宫门前用地书写法,难道就合时宜了?传旨:命翰林院重校《正始律》全本,三个月内呈阅。另,准许火种队每年春分入京讲学,列为常例。”

圣旨传出,朝野震动。王允之闭门谢客七日,第七日黄昏,其府邸后园传出一声闷响,一棵百年古柏轰然倒地。家仆收拾残枝时,在树洞中发现一卷焦黑竹简,仅存数字:“……法不可私……天下共守……”

无人知其来源,唯司天监奏报:近日星象有异,文昌星动摇,主“文运更替”。

五月十五,敦煌。阿禾一行终于归来。荒原上,新栽的杨柳已抽出嫩芽,微学堂的土墙重新刷白,孩子们远远跑来,齐声背诵:“凡人皆有知情权,不得以愚民政策欺之!”

藏书阁废墟旁,立起一座新台,名为“薪火台”。台上不藏书,只放一只陶瓮,里面盛满百姓投递的纸条??“我想知道今年税去了哪里”“村正贪污粮款,我能告吗”“女人能不能当里正”。每日由轮值学生整理归类,择要答复,并编入《民问录》续篇。

那夜,阿禾独坐台前,翻看三个月来的所有信件与记录。月光如水,洒在她鬓边白发上。张守文悄然走近,放下一杯热酪浆,又从怀中取出一块小小的青铜片??是他亲手刻的,只有巴掌大,上面是两个字:“追问”。

阿禾笑了,将青铜片轻轻放入陶瓮中。“让它做个种子吧。”

三年后,史载“永和新政”开启。朝廷正式颁行《普教令》,规定每乡必设启蒙学堂,经费出自地方税收。同时成立“律察司”,受理百姓对官吏的直接投诉,首任使臣竟是当年在国子监悄悄记录律文的那位青年书生。

又五年,岭南爆发“茶税抗争”,民众持《律镜简册》集会请愿,官府欲镇压,却被新任刺史制止:“他们所求合理,且依法行事,何来叛乱?”此事上报朝廷,天子批曰:“民能依法自争权益,乃国家之幸。”

而西域,早已遍地微光。牧民在帐篷里教孩子写“权利”二字,商队在驼铃声中传诵《公平交易律》,连沙漠深处的绿洲小国也开始仿建“露天学院”。有外国使节惊叹:“此非教化,乃觉醒之潮。”

阿禾年届五十,双目渐昏,仍坚持每日口述一篇《民问答》。她收养的七个孤儿,如今皆为各地微学堂主持。最小的那个女孩,名叫“启明”,曾在八岁时问她:“阿禾妈妈,如果所有人都闭嘴,世界会不会黑掉?”

她当时回答:“不会。因为只要还有一个人开口,黑暗就得退一步。”

暮年某日,启明扶她登上鸣沙山。远望月牙泉畔,数百孩童席地而坐,齐声诵读《教育权》:“每一孩童,无论男女、贫富、边裔,皆享有免费启蒙之权。”声音随风飘散,落入戈壁,渗入黄沙,汇入千年不息的河。

阿禾闭目倾听,泪水滑落。

她知道,有些胜利不在朝堂,而在时间深处。

有些文字不刻于金石,而生于呼吸之间。

有些火种,看似微弱,却足以烧穿百代长夜。

当最后一个奴隶学会写下自己的名字,

当最后一座村庄懂得质问官府的命令,

当最后一个人不再低头说“是”,而是抬头问“为什么”??

那时,历史才会真正转向。

而现在,不过是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