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快婿 > 357重镇(第1页)

357重镇(第1页)

五月中旬,浩浩荡荡周国大军渡过黄河,正式向代国土地进发。

黄河边上众多当地百姓好奇围观,指指点点。

“天呐,这是多少人,比蚂蚁窝里的蚂蚁还多。”河边挑着柴火的大娘惊叹。

牵着牛的老人。。。

风沙依旧在玉门关外盘旋,如诉如泣。那块“守碑人之墓”的石碑静静立着,被黄沙半掩,仿佛大地本身不愿将它彻底遗忘。月光洒落其上,映出斑驳的裂痕,像是岁月刻下的年轮,又似无数未竟之言的残响。

林昭站在碑前,手中握着那封无字信,梅花瓣早已干枯发脆,却仍散发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香。她没有哭,只是长久地凝望着远方??那里曾是赵立宽离去的方向,也是他一生跋涉的起点与归途。

她记得第一次见他时,是在京中冬夜的御史台后巷。那时她尚不知自己身世,只知父亲因“私通赤凰余党”被贬流放,而她在宫中为婢,日日抄录禁书。那一夜,她躲在柴房里读《春秋?定公十二年》,泪湿纸页:“臣弑君者,非一日之积也。”忽闻窗棂轻响,一人跃入,布衣素袍,眉目沉静如古井。他取走她手中的竹简,换了一本手抄《孟子》,低声说:“记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后来她才知道,那人便是赵立宽。而那一夜,是他潜入皇宫销毁赤凰党密档的第三十七日。

如今三十年恩怨已了,可她心中却无半分轻松。真相大白之后,朝廷虽重修太后陵寝,追谥“昭慈”,可民间仍有传言称她是“妖后遗孤”,甚至有道士当街指她额心有“逆火纹”。她不辩解,也不回避,只是每日清晨准时出现在国子监外,为贫家子弟讲授经义。

她说:“我不传道,只传真。”

这一日黄昏,她回到居所,发现门前石阶上放着一只旧陶碗,碗底压着一张泛黄纸条,墨迹潦草:

>“第137窟东壁第三格,画中孩童左手所持之物,非莲,乃铃。铃中有声,声中有字。若你听见,请替我说一声:对不起。”

林昭指尖微颤。那是赵立宽的笔迹,但比从前更枯瘦,似力竭之人勉强提笔。

她当即收拾行装,再赴敦煌。

千里跋涉,风尘仆仆。抵达莫高窟那日,正值春雨初歇,山崖滴水如珠,敲打石阶,宛如梵音。老住持已圆寂,新任主持是个年轻僧人,听闻她的来意后沉默良久,终领她至第137窟外。

“此窟自封以来,从未再开。”僧人低声道,“唯每年七月初七,夜半三更,壁上凤凰双目会微微发亮,持续一炷香时间。有人说,那是守碑人在回望人间。”

林昭点头,静候至子时。

月升中天,清辉洒落洞口。忽然间,石壁微震,一道极细的缝隙缓缓开启,仿佛冥冥之中有人为之牵引。她步入其中,借萤石微光看向东壁第三格??那是一幅描绘盛世童嬉的画面,七个孩童围坐游戏,其中一个男孩左手高举一物,形似铜铃。

她走近细看,发现铃身刻有极小符文,排列成环,竟是失传已久的“古篆星语”??一种仅用于祭祀祷文的秘文。她取出随身携带的拓印纸与松烟墨,轻轻覆上,揭下印记。

回到客栈,她彻夜研读,对照《太初历术》残卷,终于破译其意:

>“吾魂寄铃,声动即应。若汝至此,吾事未尽。葱岭雪宫之下,并非终局,而是开端。李承乾伏法,然火种未熄,因其根不在血统,而在人心之渴。彼等以‘救世’为名,聚怨成焰,待时而燃。唯有继任者亲历焚心之苦,方能断其源。”

林昭猛然抬头,窗外雷声骤起。

原来赵立宽并未真正终结赤凰之祸,他只是斩断了显形的枝蔓,而那深埋于世道人心中的火种,仍在暗处悄然滋长。

他留下这讯息,不是为了邀功,而是寻找一个能接下“守碑人”之责的人。

而他选中了她。

三日后,林昭重返石窟,在凤凰画像前点燃三支檀香。她取出那枚从父亲遗物中找到的旧铜铃??那是当年母亲留下的唯一信物,铃身亦有半朵梅花纹。她将铃悬于画前,轻摇。

铃声清越,穿石透壁。

刹那间,整座洞窟剧烈震动,壁画上的凤凰再度睁眼,火焰自其口中吐出,却不伤人,反而凝聚成一道光影,映照出一段早已消失的文字:

>“赤凰非神,亦非魔。它是乱世之影,是绝望者的呐喊,是被压迫者心中不肯低头的火苗。若天下清明,四海安宁,则赤凰自散;若苛政横行,冤狱遍地,则赤凰重生。故守碑者不死,代代相承,非护一人一家,乃护苍生不堕轮回。”

林昭跪地,泪流满面。

她终于明白,所谓“守碑人”,并非某个特定之人,而是一种使命的传承。赵立宽不是结束,而是延续。他西行万里,不只是为了追凶、昭雪、平叛,更是为了确认这使命是否还能找到下一个愿意背负它的人。

而现在,他找到了她。

她起身,将铜铃系于腰间,转身走出石窟。临行前,她在洞口立下一块木牌,上书八字:

**“火尽灰存,光照人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