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桥》,讲述一名环卫工人每天清晨清扫跨江大桥时,偷偷帮流浪猫狗搭窝的故事;第二位:《夜班护士》,记录ICU护士在生死边缘见证人性冷暖的真实经历;第三位:《回乡》,一位北漂青年返乡创业失败后,与患病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常。
评分开始。
每一分钟都像在煎熬。评委们神情凝重,打分谨慎。最终,得分最高的竟是那份《桥》。
提案人是一位名叫周建国的五十四岁环卫工,灰白头发,脸上刻满风霜。当他被请上台时,整个人都在颤抖,几乎说不出完整的话。
“我……我就想让大家看看,那些没人管的小动物,其实也有人在乎。”
陈默起身,亲自将一张支票递到他手中:“从今天起,你是导演周。”
全场起立鼓掌。
那一刻,无数直播镜头对准了这位佝偻的身影。有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逆袭。不是靠运气,不是靠炒作,而是靠一颗不肯冷漠的心。”
---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当晚,一条匿名爆料帖在业内论坛悄然发酵。
标题赫然写着:【惊爆!陈默“平民导演计划”背后藏黑幕?首批入选者多人涉嫌抄袭、履历造假!】
帖子里罗列了几位入选者的“问题”:有人曾在网上发表过类似剧本片段,被指剽窃;有人的工作单位查无此人,疑似虚构身份;更有甚者,贴出聊天记录截图,称某申请人私下联系中介,愿出十万买通评审。
舆论瞬间反转。
“果然!”有人冷笑,“这种全民狂欢式的慈善,怎么可能干净?陈默再清高,也逃不过人情世故。”
“一开始我就说了,他是报复性施舍,根本不是真心做公益。”
“五十万拍电影?不如直接发扶贫款,至少还能落地见效。”
连一向支持他的粉丝也开始动摇:“会不会真是被人利用了?他太想做好事,反而忽略了审查?”
工作室紧急召开会议,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寂静。
“这些指控有多少属实?”陈默问得干脆。
法务总监推了推眼镜:“初步核查,三条主要指控中,两条存在夸大或断章取义。比如那位‘抄袭’的申请人,其早年发布的只是小说片段,且已获得原作者授权改编;另一位‘假身份’的,实为劳务派遣员工,合同不在主单位名下,但确实在岗工作五年以上。唯独最后一条??关于贿赂中介的说法,目前无法完全排除可能性,但我们没有证据显示该行为与评选结果有关联。”
魏筠沉声道:“问题是,公众不在乎真相,他们在乎的是情绪。你现在越是澄清,越像在掩盖。”
陈默静静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良久,他忽然问:“那位环卫工导演呢?他在做什么?”
助理回答:“已经在勘景了。他说想赶在冬天前拍完,因为桥上的流浪猫要在入冬前安置好。”
陈默点点头,站起身:“明天召开记者会。”
“你要公开回应?”魏筠皱眉,“现在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就会被反噬。”
“我不回应谣言。”陈默淡淡道,“我只做一件事??邀请所有质疑者,来现场看他们怎么拍电影。”
第二天中午,一场前所未有的直播开启。
镜头对准了长江大桥北段的清晨。寒风凛冽,雾气弥漫。周建国穿着橙色工作服,手持一台二手DV,正在指导几位志愿者布置场景。
没有灯光组,没有轨道车,没有绿幕特效。有的只是一群普通人,扛着梯子、提着饭盒、举着手机帮忙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