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外科教父 > 1235章 又是一个新课题(第2页)

1235章 又是一个新课题(第2页)

“因为你要学会扛住重量。”他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一个心脏外科医生,不仅要会做漂亮的手术,更要敢接最重的担子。别人退缩时,你要往前站一步。这不是逞强,是责任。”

一周后,患者奇迹般苏醒,拔管脱机,转入普通病房。家属跪在地上磕头,被李泽会一把扶起:“别谢我,谢你自己没放弃,也谢谢你儿子捐出半个月工资买营养品送到护士站。”

此事传开,院内风气悄然变化。过去避重就轻的现象少了,主动请缨参与高难手术的年轻医生多了。护理部甚至自发组织“心脏外科守护者”志愿小组,轮流为重症患者家属提供心理疏导。

某日午后,庞主任独自来到新装修的心脏外科门诊区。这里曾是他分管的胸外科一部分,如今门牌更换,诊室重新编号,墙上挂满国际学术合作照片。他站在候诊厅角落,看着一位老病人拉着夏书的手连声道谢,眼里闪过一丝复杂情绪。

“来看病人?”身后响起声音。

他回头,是杨平。

“随便走走。”庞主任淡淡道。

两人并肩而立,望着忙碌的医护身影。

“你有没有后悔?”杨平问。

“没有。”庞主任摇头,“我只是……有点恍惚。十年前我还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现在才明白,时代从不会等人。”

“你培养了那么多好医生,这也是你的成就。”杨平说,“夏书第一次独立做瓣膜成形,用的就是你主编的教材。”

庞主任嘴角微动,终是露出一丝笑意:“那书印了八版,最后一版是我住院时改的。当时就想,哪怕我不在岗位了,也能留点东西。”

“您留下了更多。”杨平认真道,“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对手术的尊重。李泽会常说,三博的心脏外科能起步这么快,是因为土壤早就准备好了。”

庞主任没说话,只是默默将胸前的工牌取下,放进衣兜。

一个月后,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来院评审“国家级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资质。汇报会上,夏书代表心脏外科作专题报告,从筹建历程、人才梯队、手术例数到科研规划,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当他展示出近三个月零重大并发症、零院内死亡的质控报表时,评审组长当场赞叹:“你们的标准,已经达到国内顶尖水平。”

会后茶歇,专家私下问李泽会:“您在国外多年,为何选择这里?”

李泽会指着窗外正在查房的夏书和林远:“因为我看到了传承的火苗。他们不怕苦,不怕难,眼里有光。而我愿意做那个点火的人。”

当天晚上,心脏外科全体成员聚餐。没有领导席,没有敬酒词,只有一桌家常菜和几瓶啤酒。李泽会难得喝了一杯,举杯说道:“我不善言辞,只会做手术。但从今往后,我的刀,我的心,都属于三博。”

众人鼓掌欢呼。

散场时,夏书送李泽会回家。路上,李教授忽然问:“你还记得你说过的那句话吗?‘有些东西没变,比如我们对手术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记得。”

“那就是答案。”他微笑,“也是我回来的理由。”

几天后,省卫健委正式批复:三博医院获批建设“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文件下发当日,杨平把韩主任墓前的照片更新了一张??那是新建的心脏外科大楼,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他在微信家庭群里写道:“韩老师,我们做到了。春天不仅来了,还会一直留在这里。”

与此同时,一份新的研究课题申报书摆在李泽会案头:《基于国产材料的心脏瓣膜耐久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牵头单位:三博医院心脏外科;合作方:三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目标:打破进口垄断,降低手术成本,让更多普通患者用得起优质人工瓣。

审批意见栏,李泽会写下八个字:功不在我,利在千秋。

深夜,夏书又一次加班至凌晨。走出办公楼时,发现李泽会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犹豫片刻,敲了敲门。

“进来。”

老人正伏案修改论文,眼镜滑到鼻尖,手中红笔圈画密密麻麻。

“老师,还不休息?”

“快了。”李泽会抬头,“你在门口站了五分钟,是不是有什么事?”

夏书低头:“我在想……将来有一天,我也要带学生。我能像您一样,教会他们不只是技术,还有信念吗?”

李泽会放下笔,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住院楼的灯光。

“你会的。”他说,“因为你已经明白了最重要的事??外科不是表演,不是荣誉,是一次次在生死边缘拉回生命的坚持。只要你守住这份初心,自然就能点燃别人的光。”

夏书眼眶发热,郑重鞠躬:“谢谢您。”

那一夜,两代医者并肩而立,共守一盏不灭的灯。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三博医院的心脏外科,正如一颗新生的心脏,强劲而坚定地搏动起来。它的每一次跳动,都在回应着那些曾经孤独坚守的灵魂,也在召唤着未来更多的追光者。

而这故事,才刚刚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