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国潮1980 > 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全线崩坏(第1页)

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全线崩坏(第1页)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都很玄妙,也很有意思。

就拿1990年这一年来说,对于中日两国的经济来说,其实是一个泾渭分明的重要节点。

这一年,我们的国人经历了精神解放之后的繁荣场面,进入了一个更。。。

1989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了些,腊月初三夜里悄然落下,到天明时已铺满了整个南锣鼓巷。青瓦覆着薄雪,屋脊如墨线勾勒的画轴,静静横卧在晨光之中。米晓卉推开办公室门时,脚底踩出“咯吱”一声脆响,像是把冬天的心事踏碎了。

她手里拎着热腾腾的豆汁儿和焦圈,这是昨夜答应李姨要带的早餐。李姨如今虽退了二线,仍每月来公司查账一次,雷打不动。她说:“钱是死的,人是活的,可人心一松,钱就跑了。”米晓卉知道她是怕自己忘了本。

桌上摆着一份加急文件??市规划委发来的《关于“味源记”项目消防验收整改意见书》。问题列了六条,最要紧的是“疏散通道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三个月内完成改造,否则不予颁发运营许可。

她翻到附件图纸,眉头越皱越紧。那座清代酱园后宅原本格局紧凑,天井四合,唯一的主通道仅容两人并行。若按现代消防标准拓宽,就得拆掉东厢一面百年山墙,而那墙上正嵌着一块咸丰年间的界碑。

“动不得。”她低声说。

手机震动起来,是罗广亮。

“你看到消息了吗?住建部那个‘历史文化建筑修缮补贴实施细则’初稿被卡住了。”

“怎么了?”

“有部门质疑我们这类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公益性不足,说你们搞收益权产品,本质还是营利行为,不该拿财政的钱。”

米晓卉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所以呢?我们的院子修好了,市民能参观、能听讲座、能参加活动,但因为收了点会员费,就不够‘公益’?”

“逻辑荒唐,但现实就是这么算的。”罗广亮顿了顿,“不过我打听到了风声,如果能在一季度前推出一个完全公益性的示范项目,或许能破局。”

她没说话,脑子里却已经开始盘算。

当天下午,她召集核心团队开会。议题只有一个:能不能在京华居现有体系之外,做一个不收费、不招募投资人、纯粹由基金会支持的“透明院落”?

“做得到。”负责运营的小陈举手,“我们可以选一座产权清晰、修缮难度适中的小院,比如北锣鼓巷37号??那是民国时期一位小学教师的故居,面积不到两百平,目前空置,街道也愿意配合。”

“资金呢?”财务主管问。

“用奖学金基金的结余,加上故宫文创的合作预付款,再申请一笔文化振兴专项补助,勉强够用。”米晓卉说,“关键是,这个项目从设计到运营全程公开,每一笔支出上网公示,每一场活动向公众直播。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什么叫‘为城市留灯’。”

会议结束已是晚上九点。她独自留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在新文档上写下标题:《京灯计划:一座院子的公共性实验》。

接下来的一个月,她几乎住在了北锣鼓巷。工人们修复木结构时,她蹲在一旁记录每一道榫卯的状态;设计师调整展陈方案时,她坚持保留原主人书房里的旧书桌??哪怕桌面斑驳不堪,“它承载的是普通人对知识的敬意”。

春节前夕,“京灯计划”正式对外发布。项目命名为“守常居”,取自那位教师的名字李守常,也是暗合“守护寻常”之意。全院免费开放,每日限流三百人,设有四个固定环节:晨读(诵读老北京家训)、午讲(社区老人讲述街坊往事)、暮习(儿童书法与剪纸体验)、夜话(主题沙龙,如“胡同里的女性力量”)。

推文发出后,预约系统瞬间瘫痪。第一天开放,就有七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街坊拄着拐杖前来。有人站在天井里久久不语,最后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指着角落里的一扇窗:“五十年前,我媳妇就是从这儿掀帘子看我的。”

米晓卉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幕,眼眶发热。她终于明白,所谓文化遗产,并非只属于专家与游客,更属于那些曾在这里生活过、爱过、哭过的人。

元宵节那天,“守常居”举办首场灯会。孩子们提着亲手扎的灯笼绕院行走,灯光映在雕花窗棂上,宛如时光倒流。米晓卉意外地发现,连那位曾在网络发文批评她的博主也来了。他戴着围巾,默默拍了一组照片,临走前递给她一张纸条:“对不起,我之前没看见你们做的这些事。”

她没有回应,只是将那张纸条夹进了《决策守则》的扉页。

三月初,国家文物局派专家组来京考察社会力量参与文保情况。京华居作为重点案例汇报。“守常居”被列为典型,评估报告中写道:“该项目实现了文化空间的社会共享与情感连接,为历史街区活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公益范式。”

更令人振奋的是,一周后市政府召开专题会,宣布设立“民间文保激励基金”,首期拨款两千万元,优先支持兼具市场可持续性与公共价值的项目。京华居成为首批入选单位,获得三百万元补贴。

会议室里掌声响起时,米晓卉却异常平静。她想起父亲去年冬天说的话:“你现在做的,就像在种新的槐树。”而今,这棵树不仅活了下来,还开始为别人遮阴。

但她也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四月中旬,战略投资方代表首次登门。对方是国内最大的文旅集团之一,提出以五千万元入股,换取京华居30%股权,并建议加快门店扩张节奏,三年内实现全国五十城布局。

谈判桌上,对方CEO语气诚恳:“米总,你们的故事我很感动。但现在是资本时代,情怀必须规模化才有影响力。我们可以帮你们上新三板,甚至未来冲击主板。”

米晓卉听着,手指轻轻摩挲着茶杯边缘。她没有立刻拒绝,而是反问:“如果我们接受了这笔投资,贵方是否会干预我们的项目选址标准?比如,是否可能为了流量,放弃一些偏远但极具历史价值的小院?”

对方笑了笑:“商业总有取舍。我们尊重初心,但也希望看到回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