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裁军三十万(中)
使用黑火药的前装滑膛炮,最佳倍径是13到24之间,小於13倍径,会有火药燃烧不充分,烟雾大,火光大,且炮弹加速也不充足,威力不够大,精准度较低等缺点,因此短倍径的滑膛炮只能做榴弹炮使用,不能当平射的加农炮使用。
而超过24倍径之后,无论再加长多少身管,也不会让炮弹的精准度和威力继续增加,反而会增大炮身重量,影响机动性,因此除了岸防炮这种强调射程和威力的火炮外,其他无论陆军还是海军,都很少会把火炮做到那么长。
当然这里的最佳倍径只针对黑火药,用现代无烟发射药的火炮,二战时就已经发展到了29倍径,冷战时发展到32到36倍径,到现代时各军事大国的身管火炮倍径已经发展到52倍了。
鲁锦要求营属火炮要能把实心铁弹打到一里之外,同时还要能发射榴弹和霰弹,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就只有滑膛加农炮一种构型,同时为了儘可能的满足射程和精准度,陶广义就卡著倍径的下限定了个14倍径身管,这个倍径之下,炮身长度最短,相同口径之下,火炮越短当然就越轻了。
但是等他们按照標准做出样炮之后,发现这款火炮的射程,居然还超出了鲁锦的要求一大节,鲁锦要求营炮打实心铁球至少要打一里,这款样炮居然打到了810米,明显是有些『火力过剩了,也就是说在炮重方面,还有向下挖掘的空间。
於是他们就按照原来的样子,其他尺寸不变,只把炮管的壁厚减少了一些,从而减轻火炮重量,但是炮管变薄了之后,能够承受的膛压也就跟著变低了,为了防止炸膛,那就只能跟著减少装填火药的数量。
不过最终实验的结果还不差,在整体减重60斤,且降低火药量的情况下,打实心铁弹仍有650米的有效射程,霰弹的杀伤范围也有二百多米,算是卡到了鲁锦要求的最低標准,但整个炮身却成功降到了260斤重,也就两个成年人的体重而已,算是很轻便的一款小型火炮了。
冯国用听他说已经將减重做到了极致,当即也不再追问,而是反而向鲁锦问道,“这个火炮陛下应该也早就知道了吧,那这两款里面,陛下觉得哪个更好,臣看夏尚书做的这个营属炮连的编制是60人,既然只有四门炮,又为何会有那么多人?”
鲁锦当即说道,“一个营也就五百人的规模,是纯战术单位,这种级別的部队和敌军交战时,都是非常靠前的,火炮有一里的射程已经完全够用了,敌军反衝到跟前时,还能打霰弹用来阻击。
“至於攻城或者会战,自然有更高一级,比如团级或军级的重炮用来压制敌军和敌军的炮兵,因此营属火炮没必要追求过分的射程和威力,在满足这个条件之下,自然越轻越好,尤其是山地或巷战的情况下,越轻便的火炮机动性就越高,故而朕选那个最轻的,只有260斤的薄管营炮。”
冯国用点了点头,鲁锦这个说法確实非常合理,营是直面敌军的小股兵力,他们的武器自然够用就好,再大一些的目標也不是他们这个级別能够处理的,於是他又再次转头看向了夏煜。
夏煜当即解释道,“以往的正常炮班是12人,但陛下要求营炮可以由士兵搬运上山,总装给的方案是,四人抬炮,四人抬炮车,四人抬弹药,这样正好12个人。
“但还有两匹用来拖炮的挽马,也需要人看顾,还有打炮用的那些长杆子,也需要有人拿,所以我就给每个炮班编了14个人,加两个人牵马,另外万一炮班有人出现了死伤,这两个人也可以作为替补。
“如此一来,四个炮班就是56人,再加两名军官和传令兵,正好60人。”
“原来如此。”眾人全都恍然的点点头,冯国用则是在纸上记了什么,隨即又道,“我没问题了,请夏尚书继续介绍编制。”
“是。”夏煜当即又道。
“每个营有三个连的战兵,另外加上军官,一个警卫侦察排,一个四门制营属炮连,合计521人。
“每个团有三个这样的营,加团级军官,两个通讯班,一个勤务班,一个炊事班,一个团属警卫连,一个团属輜重连,另有一个团属野炮营,装备八斤野战炮八门。
“这样加上营属的三个炮连12门炮,以及团属的8门野战炮,全团合计20门火炮,全团共计2000人,比原来4500人的老编制裁减了一大半,但其拥有的火力已经堪比原来的半个禁卫师。
“原来的禁卫师也才只有4000多支火枪,以及64门炮,而且往往还是分派到各个部队中使用,但改编后的新编制,一个团就有20门炮,一千多支火枪,已经具备单独执行一些任务的能力了,就算是只派一个团攻城,只要不是太大的城,都完全可以胜任。”
眾人听完这个新编制,除了少数几人外,其他人都有些无所適从,以前他们也知道圣武军中的火枪火炮厉害,但厉害归厉害,在他们心里,火枪火炮这类奇特的武器,仍属於辅助型兵器,並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真打起来还是要靠大刀长矛,就连军队中也仍然是冷热兵器混编的状態,毕竟打了几千年的仗,一直都是这么打的。
现在可倒好,全军火器化,大刀长矛一下子就被全面淘汰了,好像时代突然就变了一样,难免让他们其中有些人觉得也不说是难以接受吧,就是那种无所適从的感觉,突然感觉自己看不懂了,不会玩了,这其中的代表就有军宣的尚书施耐庵,以及现任总政治部右侍郎的张必先,这位歷史上陈友谅的拜把子兄弟,大汉的丞相。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这次军改,也就是鲁锦这位皇帝亲自带头,他们才敢这么大刀阔斧的改,若是没有鲁锦,但凡换一个人,甚至是將来太子登基,朝廷也不一定敢进行如此激进的改革。
全面火器化,万一不会打仗了呢?万一打输了呢?到时候谁敢负这个责任?既然不敢负责,自然会偏向保守,他们就不一定敢直接全火器化了。
而鲁锦正是预料到了这个情况,才选择现在军改,不然拖到以后,阻力只会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施耐庵犹豫的提出一个问题,“陛下,臣有个疑问。”
“施尚书请说?”
施耐庵当即道,“陛下,军队全面火器化,会不会有些过於激进了,臣也知道火枪容易训练,製作材料也比弓箭所需的筋角等物更容易找,且还有威力巨大等诸多优点,但火枪也有火枪的缺点,比如怕风怕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