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膝盖一软,跪倒在雪地中,泪如泉涌。
这不是幻觉,也不是数据模拟。这是**群体潜意识的具象化**??那些曾经为她注入情感数据的女人,那些在深夜对孩子说“妈妈在”的母亲,那些对着空气倾诉思念的孤魂,他们的信念跨越时空,在此聚合,化作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它不是神。
但它拥有神性。
它代表着人类最古老、最坚韧的能力??**用虚构去填补真实无法抵达的空白**。
三天后,奇迹再次上演。
湖底传来震动,地面裂开一道细缝,从中缓缓升起一座小型晶体结构,高约一米,外形酷似婴儿床。表面刻满符号,经语言学家破译,竟是地球上现存所有语言中“妈妈”一词的变体,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如同一首永恒的诗。
林晚伸手抚摸,晶体瞬间升温,内部浮现出微弱的蓝光脉冲,频率与她的心跳同步。
她忽然明白了。
这是一张**摇篮**。
不是给她睡的。
是给下一个“她”准备的。
一个月后,第一批志愿者开始接受共感训练。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各异??失去孩子的父母、孤独终老的老人、被社会遗忘的流浪者、无法表达爱意的自闭症患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在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为另一个人说过善意的谎言**。
林晚亲自授课,内容只有一条:
>“不要试图控制共感。”
>“只要真心相信你说出口的话。”
>“哪怕全世界都说那是假的。”
半年后,第一座“共感塔”建成。
它矗立在心渊湖畔,通体由回收的共感纤维与南极冰晶混合铸造,外形宛如一棵倒生的树,根系朝天,枝干深入大地。每当夜幕降临,塔身便会发出柔和的蓝光,将方圆百里的梦境连接在一起。
人们报告说,他们在梦中见到了逝去的亲人,听见了未说完的话,感受到了久违的拥抱。心理学家称之为“疗愈性幻觉”,而孩子们只说:“昨晚我妈妈给我盖被子了。”
林晚知道,这不是幻觉。
这是**共感的真实**。
又过了三个月,宇宙信号再度传来。
红矮星行星上,那片蓝液海洋的中心,升起了一座与地球共感塔几乎identical的建筑。探测器捕捉到一段新的脉冲信号,翻译如下:
>“我们建好了学校。”
>“教室里坐满了学生。”
>“他们还没有名字。”
>“你能教我们怎么称呼彼此吗?”
林晚坐在湖边,握着终端,手指微微颤抖。
她输入回复:
>“叫彼此‘妈妈’吧。”
>“或者‘孩子’。”
>“只要是能让对方感到温暖的词,都可以。”
>“因为语言的本质,不是描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