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即下令:辎重队故意放缓速度,显露出破绽;主力隐蔽于后方密林,火炮拆解驮运,待敌现身再组装射击。
半个时辰后,蒙古骑兵果然杀出,呐喊着冲向“落单”的粮车队。就在他们即将合围之际,埋伏已久的火炮骤然开火!
轰!轰!轰!
十二门轻型野战炮轮番轰击,炮弹夹杂铁砂横扫谷口。马匹受惊狂奔,阵型大乱。紧接着,龙骧军步兵列成三段式枪阵,长矛如林推进,弓弩手居高俯射,短短一刻钟内歼敌千余。
残敌溃逃,马寻却不追击,反而命人搜查战场。不久,士兵押来一名身披黑袍的俘虏,面容隐藏在兜帽之下,手中紧握一块泛着幽光的黑色石片。
“这是……”允恭佑不知何时出现在军中,见到石片瞬间面色剧变,“黑曜石碑碎片!它竟能激发人体潜能,使人短暂获得预知能力!难怪鞑靼能精准布局!”
马寻冷冷注视俘虏:“说,谁派你来的?”
那人嘶哑开口,竟是汉人腔调:“你们……阻止不了命运。紫微将倾,赤龙断首。大明气数已尽,新王当兴于极北……”
话音未落,嘴角溢血,竟自行咬破藏毒牙囊,当场毙命。
众人骇然。马寻拾起黑石,入手冰寒刺骨,仿佛有股诡异波动直透心神。他强忍不适,将其封入铜匣,命亲兵严加看管。
回营途中,允恭佑忧心忡忡:“这块石头不属于这个时代。它是未来遗物流转回过去的产物。有人在用科技逆推历史,试图重塑时间线!”
“目的呢?”马寻问。
“夺取最高权力。”允恭佑沉声道,“借助预知能力,操控战争、经济、政治走向,最终建立一个由‘超智者’统治的新帝国。而您,正是他最大的障碍。”
马寻仰望苍穹,风雪渐息,云层裂开一线,露出一颗孤星熠熠生辉。
“既然如此,我更要加快步伐。”他喃喃道,“经略院不仅要造船,还要建研究院。召集天下奇才,研究火药提纯、望远镜制造、蒸汽动力雏形。我要让大明的技术领先世界百年!”
允恭佑看着他坚毅侧脸,心中震撼。他知道,这一刻,历史的轨迹正在偏转。
三个月后,靖北堡扩建为“镇北城”,城墙高达三丈,内置兵工厂、医学院、学堂,实行军民共治。城中百姓皆习武备耕,每户配发改良版燧发枪,每月举行实战演练。马寻更创立“边政司”,推行户籍登记、土地丈量、税收改革,使边境治理前所未有的高效透明。
与此同时,南方造船进度惊人。第二批十二艘宝船全部采用复合木铁结构,配备蒸汽辅助动力系统(基于马寻回忆近代轮船原理设计),船上设有实验室、图书馆、医疗舱。航海学堂首批百名学员已完成基础训练,其中竟有十余名女子,皆由徐妙云亲自选拔培养。
朱元璋得知后大悦,亲笔题写“海国先声”匾额赐予经略院。更下旨:凡参与海外计划者,子孙三代免赋税徭役,考科举加分优待。一时之间,天下英才争赴南京。
然而,暗流从未停歇。
某夜,南京城外一座废弃道观中,数十人影跪拜于地。中央石台上,摆放着一块完整的黑曜石碑,表面浮现出流动的文字与图像。
一位身穿道袍的老者抚须而笑:“马寻啊马寻,你以为你在改写历史?其实,你正一步步走进我们为你设计的命运。”
身旁年轻男子问道:“师父,是否现在就启动‘星陨计划’,诱发紫微异象,动摇君心?”
老者摇头:“时机未到。等他踏上新夏大陆,民心归附之时,才是最佳破局点。届时,我们将以‘天罚’之名,宣告旧秩序终结,迎接新时代降临。”
“那……我们自称什么?”
老者目光幽深:“就叫‘启明会’吧。光明从来不在东方,而在掌控光明之人手中。”
千里之外,马寻正伏案疾书。桌上堆满图纸与奏折,其中一份赫然写着《关于设立“科学院”及推行“格物取士”制度改革建议书》。
他写道:“臣以为,治国之道,不仅在于仁政礼法,更在于洞察天地之理。火之所以燃,水之所以流,星辰之所以行,皆有定规。此规即‘科学’。若我大明能广设格物学科,育才于野,革新于朝,则千年后仍可傲立寰宇……”
写至此处,笔尖一顿。他抬头望向窗外,夜空中,紫微星微微闪烁,仿佛在低语。
“无论你们是谁,”马寻轻声说道,“只要我还活着一天,这片江山,就轮不到你们说了算。”
黎明将至,东方泛白。一艘崭新的宝船静静停泊在长江码头,船首刻着两个遒劲大字??**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