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剑宗外门 > 第367章 少冲(第2页)

第367章 少冲(第2页)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

一个月后,一名来自北境的投书人被发现死于途中,尸体悬挂在驿站门外,胸口插着一把无柄铁尺,上书“妄言者死”四字。其携带的稿件尽数失踪,唯有一枚染血的竹简留在尸旁,上面写着三个字:“别停笔。”

李承恩亲自赶赴现场验尸。死者年约三十,双手布满茧痕,显然是常年握笔之人。更令人心碎的是,他贴身衣物内缝着一张孩童画像,背面题字:“父远行,愿归来讲故事。”

“他是教村童识字的先生。”林素娥低声说,“姓赵,原是流放罪臣之后。十年间,他走遍十七个山村,教会八百余人读书写字。他还编了一本《童蒙真话集》,收集孩子们听长辈讲的往事……现在,书没了,人也没了。”

李承恩蹲下身,将那枚竹简拾起,紧紧攥在掌心。鲜血早已干涸,却仍烫得惊人。

当晚,他在碑前点燃三支白烛,当众宣读那份遗失稿件的内容??那是根据多位老人口述整理的“白水河惨案”:二十年前,朝廷为修建离宫,强征民夫十万,其中三万病饿而死,尸体投入深谷,官府对外宣称“疫病暴毙,尽数火化”。而幸存者被迫签下血契,终身不得提及此事。

“今天,我说出来了。”他站在风中,声音如铁,“赵先生没说完的话,我来说。他教过的每一个孩子,将来也会说。”

次日,言城降下一场红雪。

并非天象异变,而是无数人自发焚烧自己的旧户籍文书,将灰烬混入朱砂,洒向天空。他们以此宣告:不再承认由谎言构筑的身份,只愿以真实姓名载入史册。

与此同时,王城真相馆传出消息:新任主事联合三位御史,联名上奏《请开贞元旧案复查疏》,请求重启三百桩悬而未决的冤案调查。奏章末尾引用了一句民间谚语:“笔锋所指,鬼神避让;民心所向,江山动摇。”

皇帝未予批复,亦未治罪。朝堂陷入诡异的沉默。

但变化已在暗中发生。

三个月后,南方三省突然兴起“夜读会”??百姓自发组织,每晚聚于祠堂或村塾,轮流朗读《万民书》摘录。官府屡禁不止,因参与者皆为老幼妇孺,且所读内容多出自自家祖辈口述,难以定罪。更棘手的是,有些地方官员发现自己祖上赫然列于《民间证言集》之中,一旦镇压,恐引火烧身。

于是,禁令渐渐形同虚设。

又半年,北方边军中出现异动。一名校尉在战前动员时,竟当众背诵《启智歌》:“天地生人皆平等,何来贵贱分高低?若见不公不开口,便是帮凶非良民。”士兵群起响应,士气大振。战后论功行赏,该尉却被调离前线,贬为马夫。然其事迹迅速流传,军中私下称其为“笔将军”。

而在言城,一座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无名堂**。

它没有屋顶,四壁镂空,中央立着一块巨大的空白石板,供来访者自由书写。无论是忏悔、控诉、追思还是誓言,皆可落笔。每日清晨,都会有专人将昨日所写内容拓印归档,并选取代表性篇章录入《万民书》增补卷。

某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蹒跚走入,颤抖着写下一行字:

>“我曾奉命烧毁明理书院。我点了火。我这一生,都在梦里救火。”

写完,他跪倒在地,嚎啕大哭。守堂学生未加阻拦,只递上一杯热茶,轻声问:“您还记得当时有哪些书被烧了吗?”

老人哽咽点头,断断续续说出百余部典籍名目,其中包括早已失传的《正气辩》《民权论》《反谀书》等。这些名字随即被列为《万民书》优先复原项目。

春去秋来,三年光阴流转。

《万民书》已累计收录稿件十二万三千余篇,总字数逾三亿,分装成两千一百七十六卷,分别藏于高山洞窟、深海沉箱、沙漠古塔与冰川岩穴之中。更有精通机关术的匠人设计出“永动转经筒”,将重要篇章刻于金属带,借风力日夜循环播放,确保即便文明断绝,声音仍可持续百年。

李承恩鬓角已染霜雪,但他每日仍坚持亲审十篇来稿。他的床头始终放着母亲留下的纸条,旁边新增了一张??是他女儿写的:

>“爹,我今天教孩子们唱《启智歌》了。有个五岁的男孩问我:‘如果说了真话会被抓走怎么办?’我说:‘那就让更多人一起说,他们就抓不完。’他点点头,大声唱了起来。”

他每每读至此处,便觉心中暖流涌动。

然而,风暴终究来临。

贞元四十一年冬,朝廷终于出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