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中文

恋上你中文>我真没想下围棋啊! > 第四百九十四章 天下英雄当真如过江之鲫(第1页)

第四百九十四章 天下英雄当真如过江之鲫(第1页)

虽然后面黑棋施展了浑身解数,甚至一度试图弃子,找到劫材,但是,劫材依旧不够,最终??

白棋,屠龙胜!

在世界赛胜者组决赛,竟然出了屠龙这般惨烈的一幕,但所有人对此都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

车行至湖南与湖北交界处的清晨,山雾尚未散尽,像一层薄纱裹着整片丘陵。沈砚之靠在副驾上睡得沉,呼吸均匀,眉间却仍带着一丝疲惫。我握着方向盘,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边缘??昨夜收到阿依古丽的消息,说《轮到我了》首演前夜,国家大剧院外排起了长队,许多人手里攥着写满心事的卡片,有人哭着把纸条塞进“声音箱”,说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对陌生人说出真话。

我正出神,忽然听见后排传来??声。回头一看,是那个湘西的孩子小岩,他不知何时偷偷爬上了我们的车,蜷在后座抱着双膝,脸上沾着露水和尘土。他原本该在学校等我们离开时挥手告别,可此刻他只是盯着我,嘴唇动了动,最终低声说:“我不想回家。”

我的心猛地一揪。

小岩是班里最沉默的男孩之一,瘦得几乎看不见肩膀,但那天在篮球场落子时,他用黑色粉笔画了一只断翅的鸟,然后抬头说:“**我爸说我没用,连鸡都抓不住,可我只是想让他看看我能行。**”那一刻,全班静得能听见风穿过树梢的声音。

“你家……怎么了?”我轻声问。

他摇头,眼神躲闪,却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作业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不是作文,也不是算术题,而是一段段对话??有他想象中父母之间的争吵,有他自己躲在床底时的心理独白,还有他对未来的幻想:变成一只鹰,飞过群山,再也不回来。

“我写了好多天。”他说,“老师说可以交给你们,但我……不敢当众念。”

我把纸小心折好,放进录音笔套袋里。“我们会听的,每一句都会。”

他点点头,终于露出一点笑意,像阴云裂开一道光。

沈砚之这时醒了,看了眼窗外,又看了看小岩,什么也没问,只递给他一块巧克力。车子继续前行,山路愈发狭窄,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谷,偶尔有早起采药的村民背着竹篓走过,远远朝我们招手。

中午抵达湖北恩施一个小镇,计划在此休整一夜。我们住进一家老旧的客栈,木楼梯踩上去咯吱作响,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上世纪知青下乡的日子。小岩一直跟在我们身后,像只迷途的小兽,不肯松手。

晚饭时,沈砚之突然问我:“你还记得我们在怒江遇到的那个盲童吗?”

我点头。那孩子叫阿木,七岁,先天失明,却能凭脚步声分辨每个人的情绪。他曾在棋盘前蹲了很久,最后摸出一颗光滑的鹅卵石放在星位上,说:“**我想知道颜色是什么样子的。红色是不是像火苗舔皮肤那样烫?蓝色是不是像井水滴在手背那么凉?**”

当时我们录下了他的问题,并承诺带回城市,请艺术家们用声音和触觉去“翻译”色彩。如今,一位聋哑学校的老师真的做了一组装置艺术:红布随鼓点震动,蓝铃随呼吸频率轻摇,绿叶在指尖摩擦时发出沙沙声……她来信说,已经有孩子通过触摸理解了“黄昏”。

“我们该回寄些东西给他们。”沈砚之说,“不能只带走故事,却不留下回应。”

我深以为然。当晚,我和他一起整理这一路收集的声音素材,剪辑成一段四十分钟的音频日记,取名《听见的人》,准备刻成光盘寄回各个村落。其中特别收录了阿?唱完《月光调》后全场啜泣的片刻、望谟母亲喊出女儿名字时的哽咽、湘西校长写下“怕自己走后没人守住这扇门”的低语……每一段都附上一句手写说明:“你说的话,有人记住了。”

小岩坐在床边静静听着,中途悄悄哭了两次,最后一次是在听到自己那句“我只是想让他看看我能行”时。他抹了把脸,忽然说:“我能再录一句吗?”

当然可以。

他对着麦克风坐了很久,才开口:“**爸,我不是没用。我在学校得了‘勇气奖’,李老师亲手写的证书。如果你不信,我可以寄给你看。**”

声音不大,却坚定。录完后,他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压了多年的石头。

第二天清晨,我们送他搭上去县城的班车。临别时,他把一张自制的“棋语卡”塞给我,背面除了“该我了”,还多了一句:“**下次换我说给你听。**”

车开走后,我望着远去的烟尘,久久说不出话。

接下来几天,行程变得缓慢而沉重。身体开始显现出长途跋涉的疲态,喉咙干痛,脚底磨出血泡,连沈砚之也咳了好几次。但我们谁都没提停下。因为心里清楚,这不是结束,而是某种更深远的开始。

进入江西境内时,接到伊力亚尔的新视频。画面中,新疆的孩子们正围着“声音塔”举行仪式??他们将各地传来的语音打印成小纸条,卷成细筒塞进玻璃瓶里,挂在塔身四周。风吹过,瓶子叮当作响,像是无数灵魂在低语。

“有个孩子昨天问我,”伊力亚尔笑着说,“如果有一天风停了,声音会不会死?”

他没直接回答,而是带孩子们爬上附近最高的沙丘,在烈日下齐声朗读所有收到的话语,直到嗓音嘶哑。“我对妈妈说对不起”“我希望爸爸不再喝酒”“我想当画家”“我梦见奶奶回来了”……

“声音不会死,”他对镜头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喊出来,它就会一直活着。”

我眼眶发热,回了一句:“告诉他们,我们也一直在听。”

五日后,我们终于抵达上海。城市灯火璀璨,地铁轰鸣,街头广告屏滚动播放明星代言,一切都与西南群山中的寂静截然不同。可当我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看到邮箱里堆积如山的项目报告、财务审批、媒体通稿模板时,竟感到一阵窒息般的陌生。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异乡”。

沈砚之比我更快适应。他默默把所有录音资料备份上传,联系合作机构启动“声音漂流瓶”全国推广计划,并向教育部提交了一份名为《非暴力沟通教育试点建议书》的提案。他在附信中写道:“语言的本质不是表达,而是确认??确认‘我在’,确认‘你听见了’。”

而我,则花了整整三天时间,独自坐在空荡的会议室里,一遍遍重听那些来自大山的声音。

直到某天深夜,门被轻轻推开。沈砚之端着两杯热茶进来,坐到我对面。

“你觉得,我们真的帮到他们了吗?”我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